3月29日,天津科技大学首期“天科大讲堂”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暨生物工程学院“求是”学术创新论坛在滨海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路福平,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处主要负责同志及各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参会。报告会特邀南开大学药学院林建平教授等担任点评嘉宾。

路福平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丰富学术资源,开拓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是学校深入实施“先锋计划”、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天科大讲堂”作为学术交流的主题活动,要始终秉承“开放、交融、碰撞、收获”的理念,致力于搭建跨学科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希望通过举办“天科大讲堂”,听到理性、质疑、合作的声音,收获研途与思想的盟友,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论坛由三名博士研究生和五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汇报。博士生高雯系统地揭示了松茸活性成分抗帕金森病的双重作用机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干预开辟新路径;博士生李俊众构建并优化了乳糖生物传感器,实现了乳酰-N-新四糖(LNnT)合成关键酶的高通量筛选。博士生宋兆霖运用酶分子工程策略,以丝氨酸和S-烯丙基-L-半胱氨酸为底物合成了蒜氨酸,显著提高了蒜氨酸的合成催化效率。五位硕士生的汇报从漆酶固定化技术创新到双酶共展示系统构建,从益生菌胞外囊泡医疗应用到发酵代谢调控解析,以及通过对胰脏多肽抗炎机制解析来开发慢性炎症治疗产品。报告涵盖了生物制造、医疗健康、食品工程等领域。


在历时四小时的深度研讨中,多位同学围绕研究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专家们从科学问题、技术可行性及产业化路径等维度为每个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路福平总结中表示,有价值的科研应当形成需求牵引研发、技术催生论文、成果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研究生群体要善于发现问题、明确研究意义、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提高科研效率。

本次报告会不仅展现了天科大学子的创新活力,也为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创新学术生态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今后,“天科大讲堂”将构建“周周有精粹”的学术新生态,持续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在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