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传统化疗药物的集肿瘤靶向和抗转移功能为一体的纳米技术平台
项目概况
化疗药物在癌症治疗领域仍占据半壁江山,但是由于其缺乏靶向性和高毒性导致其受限,本项目基于此开发了一种纳米技术平台,此平台在E选择素肽配体基础上偶联其他分子形成纳米药物,已完成了SN-38、紫杉醇等化疗药物的构建体系,与原药相比,具有很强的抗转移作用,抗肿瘤疗效大幅度提高,而毒性降低很多。此平台克服了化疗药物的缺点,提高其靶向性和抗转移特性,此平台的搭建为化疗药物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应用前景
传统化疗药物因缺乏靶向性、全身毒性大及易诱导肿瘤转移等问题,严重限制其临床应用。本项目通过精准递送与多功能协同,为癌症治疗提供革新性解决方案,应用前景广阔:
(1)精准肿瘤治疗:通过表面修饰靶向配体,纳米载体可主动识别肿瘤标志物,提升药物在肿瘤组织富集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纳米载体可共载化疗药物与耐药逆转剂,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2)抗转移干预:整合抗转移成分,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血管新生及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纳米颗粒可靶向捕获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结合光热或化疗药物实现原位灭活,阻断远处转移。
(3)联合治疗拓展:融合化疗、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基因沉默(siRNA)等功能,通过时空控制释放实现多机制协同抗肿瘤。搭载造影剂(如量子点、磁性颗粒),同步实现肿瘤成像与治疗响应监测,指导个性化用药。
(4)临床转化潜力:全球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精准治疗需求迫切;各国加大对纳米医药的研发投入,加速技术审批与产业化。纳米载体材料(如脂质体、聚合物)生产工艺成熟,规模化成本可控,适合普惠性医疗推广。
技术特点
(1)智能靶向设计:利用肿瘤微环境响应性材料,在肿瘤部位触发药物释放,提高局部浓度。结合血管靶向与细胞靶向,实现多层次精准打击。
(2)抗转移功能整合:阻断上皮-间质转化(EMT),抑制肿瘤细胞迁移能力。负载免疫激动剂,激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向抗肿瘤M1型极化,重塑免疫微环境。
(3)可控释药系统:通过核壳结构设计,实现化疗药物与抗转移药物的时序协同,延长疗效周期。结合光热、磁热或超声外场刺激,实现按需释药,提升治疗精准度。
(4)生物相容性优化:采用可降解聚合物或,降低免疫清除风险,延长体内循环时间。通过PEG化修饰减少网状内皮系统摄取,避免肝脾蓄积导致的毒性。
(5)工业化可行性:微流控技术实现纳米颗粒均一化制备,批次稳定性高。开发冻干制剂技术,解决纳米药物长期储存难题,便于运输与临床使用。
申请和授权专利
授权专利:
(1)谷胱甘肽敏感的两亲性聚乙二醇-羟基喜树碱偶联物,ZL201610845743.8
(2)一种层层自组装的靶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910540490.7
联系人:滕玉鸥
联系电话:18622199127
邮箱地址:tyo201485@t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