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学院 葛佳琦 田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青蒲社(志愿者协会)、中新友好图书馆以及中新生态城景杉社区携手合作,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节主题宣讲活动。此次活动一方面是弘扬植树节精神,另一方面是向青少年科普生态环保相关知识,同时也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激发青少年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热爱。

宣讲活动中,来自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青蒲社(志愿者协会)的葛佳琦,以“中国植树节起源”为切入点,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向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们介绍了植树节与孙中山先生的渊源。她提到:“自1979年起,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既是对孙中山先生‘急兴农学,讲究树艺’精神的传承,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实践。”葛佳琦还将课堂所学知识中的数据分享给大家,介绍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4%的成就,强调植树造林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深远意义。葛佳琦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知识,特别讲解了“植树与生物工程的关系”,介绍了一棵树可以为环境带来的多重益处。包括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空气湿度、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等,还引用数据展示了树木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价值。

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们的环保意识,活动现场给大家提供了一系列实际可行的方法供青少年学习参考,例如节约用纸、爱护花草树木、绿色低碳出行、一水多用等。在制作手工环节,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青少年们按照步骤制作了与树木相关的小工艺品,栽种属于自己的小树模型,以此加深对植树活动的认识。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及青少年的热情参与,大家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植树节的知识,也深刻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据悉,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中新友好图书馆与相关社区、学校今后将持续深化合作,该系列科普活动将持续覆盖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让传统文化与科学素养厚植于青少年心中。未来,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和中新友好图书馆,将继续带领青少年们开启“科技之旅”、“文化之旅”、“生态之旅”,深耕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为多元主体实践育人贡献“科技+文化”元素的特色方案。